我們親愛的溫子於11/7日,在荷蘭產下了她的長子--溫明恕!
據說,取名為「明恕」,是出自於左傳中的一段話,身為中文系出身的我,當然就被要求要翻譯這一段文章。在店裡,我只簡單翻譯了大意,回到家想說來翻一個完整的版本給大家,認真的看了看,發現溫子真的很幽默與浪漫(?)
以下古文教學時間開始~
「明恕」一詞出於左傳 隱公三年--周鄭交質
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。王貳於虢,鄭伯怨王 。王曰:「無之。」故周鄭交質 王子狐為質於鄭,鄭公子忽為質於周。
王崩,周人將畀虢公政。四月,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;秋,又取成周之禾。周鄭交惡。
君子曰:「信不由中,質無益也。明恕而行,要之以禮,雖無有質,誰能間之?苟有明信,澗溪沼沚之毛,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,潢污行潦之水,可薦於鬼神,可羞於王公。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,行之以禮,又焉用質?《風》有《采蘩》、《采蘋》,《雅》有《行葦》、《泂酌》,昭忠信也。」
簡單翻譯如下:
(前言:在春秋時代,周天子是天下共主,其他各國都是周的卿士,但因戰亂頻仍,周天子的勢力逐漸低落,各國的武力日強,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。周天子擁有虛名,仰賴各國給予保護,各國擁有實權,也仰賴周天子給予名聲。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。)
鄭武公、莊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。
周平王想把政權分給西虢公,(因為周平王覺得鄭武公的勢力已經太大了)
鄭武公當然就很不爽,對周平王有所埋怨。
周平王趕忙說:哪有~我沒有啊!沒這回事啦!
為了示好,所以就交換了各自的王子作為人質。
後來周平王掛了,周人真的把政權分給虢公,周鄭兩方也產生了一些嫌隙,鄭國甚至大膽的去收割王田的麥禾,從此兩方交惡。
所以,這件事情給我們的教訓就是:
「信不由中,質無益也。」--所謂誠信若不是發自於真心誠意,就算交換人質,再多的保證,亦無濟於事。
明白忠恕誠信的道理,彼此以禮相互約束,雖然我們之間沒有人質,但是誰能破壞離間我們的情誼!
只要是出自於真心誠信,就算是野草野菜、破鍋爛碗、路邊髒水,都可以拿來祭祀鬼神、也可以用來宴請王公貴族。
更何況是君子要締結兩國的情誼,應該要以禮相待,又何必用人質呢?詩經.國風篇有《采蘩》、《采蘋》,詩經.大雅有《行葦》、《泂酌》,就是在告訴我們忠信的道理。
讀完了這一段,對我來說,「明恕」這個名字,不只是一個名字,
其實是一種愛的承諾!
台灣--荷蘭的距離,一開始就分隔兩地的婚姻與情感,這中間種種不為外人所知的一切,都在這個名字、這個孩子身上有了個說明。
一如孩子是愛的結晶一般,孩子的名字也是一個愛的承諾與誓言。
就像在訴說著:即使這是一段超遠距離的婚姻與戀愛,即使一紙證書、一場婚禮並不能真正約束什麼,即使聚少離多......但是我願以給你最真心誠信的承諾,給你我最忠貞的心,沒有什麼能離間我們,因為約束我的並不是婚姻、不是孩子,而是我對你的真摯情愛。
這樣想著,我兀自感動了起來。
(其實是我一廂情願的妄想?這也不無可能,哈!)
溫子,真的是溫子。知書達禮,有風有骨。
希望明恕與溫先生馬克老師,都能感受到這份美好的情意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